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回复: 5

隆回名人袁吉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20: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吉六,字仕策,榜名仲谦,清同治七年农在历闰四月初十(1868年5月31日)出生于保靖县葫芦寨(其六世祖袁文宗于清初带全家迁此定居)。民国元年(1912),携家眷回归祖籍新化县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今隆回县孟公乡白莲村)  

  民国2年(1913)春,袁吉六任隆回县第一师范国文教员。4年,一师学生掀起反对校长张干的学潮,张为此大怒,决定开除学生毛泽东等17人。袁等在张干面前据理力争,说:“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张干被迫收回成命。  

  袁吉六在一师授教时,康(有为)、梁(启超)文体风靡一时,学生作文,竞相仿效。他对学生毛泽东说:“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完全摹仿康、梁,实非所宜”。又说:“文章妙来无过熟,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接受教诲,崐改弦易张,独出一格,袁赞赏毛有孔融之笔。后来,常对毛进行个别指导,为他详崐细讲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埃德加·斯诺谈及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文风,钻研 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并说:“予之得窥古文涯者,袁胡子之教为多。”  

  民国5年,谭延任隆回县长时,要袁任省府机要秘书。他以年迈力衰、难负重任而拒绝,继续从事教育。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省立一中、明德中学、长郡中学。民国16年与胡元炎一起参加湖南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任该校教师,直至民国19年退休。  

  袁在教学之余,竭力著书立说,撰有《文字源流》、《文学史》、《书法必览》、《分类文法要略》、《国文讲义》等。退休回乡后专心致志著作《说文初义草》。终因积劳成疾,未竟而亡,今存部分遗稿。  

  民国21年农历四月初二(1932年5月7日),袁病逝,终年64岁,葬于巴油袁家凼蛇形山。  

  毛泽东主席对吉六非常敬重。1950年,当袁的老同事王季范写信告知他的遗孀生活困难时,毛主席即去信隆回县主席王首道:“请省府酌予接济”。使袁夫人得以安度晚年。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袁墓碑题字:“袁吉六先生之墓 毛泽东书”。隆回县人民政府拨款为袁重修了坟墓。
  


  1965年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席间追忆袁师时,章、郭说“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1980年,袁的大儿子袁愈栖组成五字对联“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刻于墓旁石柱上,以志纪念。
发表于 2009-4-29 08: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就是这个字不认识“凼”,该怎么读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ang"
第四声,不懂老师教你~~~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1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慢听得港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0 16: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 22: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6 06:33 , Processed in 0.1087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