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9|回复: 2

罗洪中学 俯拾皆是的青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8 0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望云山人 于 8-5-2011 00:59 编辑

    罗洪,是十分的袖珍的,从能采摘到云朵的望云山出发,溯春溪河,所谓伊人,就在水一方了。她在山的心窝里,水的裙裾旁,低调飘逸,亭亭玉立。她不拒绝与任何人亲近。远离故土的为她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在她身边的,为她粉饰装扮,色彩斑斓。罗洪中学,就是这伊人脸颊上的酒窝,不显山露水,不故作高深,伊人绽放笑容,我的罗洪中学便也风情万种。

     罗洪似乎就只有这一个中学,大抵就是文化中心,约略可以这样称呼的。罗洪属于梅山文化圈这个历史格局里,翻开地方志,名人才子,达官贵人,商业巨贾,巫术蛊术,怕是比星辰还要繁多的。在我记忆里,邹汉勋、邹代钧、袁吉六等先生深受梅花文化浸染,在春溪河畔的清澈和灵动里修养得高洁而灵慧。从文本来就是幸运的,能从文且能青史留名,则是文之大者。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完全可以用功勋卓著来形容。罗洪这弹丸之地,对文化的景仰和自珍达到了近现代史梅山文化圈的一个小高度。

     1946年的某个黄昏,那个时候罗洪还是古镇,镇上的大户,白发垂髫的邹姓族长邹百川悠然行走在路上,他足底轻叩尚有点古意的老街,穿过古镇白中泛黄的老槽门,横跨长点青苔的老桥,来到春溪河旁的黝黑古井里品口清水,立在码头上,河风送来万户捣衣声,古意刹时就入了他的心。一个念头倏忽上来,该给罗洪办所私塾了。就这样,一所由邹氏族人兴办的私塾就立在了春溪河滩附近,名曰“百昌学校”,取“百代兴盛,文昌千载”之意。

     这当然是我想象的场景。因为对这位开校宗师的敬仰,我无数次勾划出不同的场景来求证他修私塾的历史,所以我把老人灵光一现的觉醒想象在黄昏发生,黄昏是最容易复苏记忆的。它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它认得罗洪中学的来路,知道它的深浅、新旧、兴衰。作为罗洪中学的后辈,我曾责备于前人对罗洪中学过去描绘的粗线条,使我无法追根溯源,也曾惭愧于我对罗洪中学过去了解的太浅薄,使我无法进入它的内心。所以我试图依靠想象来弥补。

     可能这位老者其时也未预料到,这所学校会为邹氏族人培养很多举世瞩目的人才,更没有预料到的是,他一时的觉醒会为四方八面的父老找到了文化的根。学校当时的兴盛完全可以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形容。围绕1400多米的望云山划一个圈,东西向所谓的百里春溪河走廊的学子都是在这里读书的。河的下游可以远到新化的半山水库、槎溪、孟公(现在已经归罗洪管辖),而后就是洞下、下罗洪,中游则是大塘、官树下、芭蕉山、中罗洪,上游望云山林场、幸福、严胜、上罗洪等地,百昌学校汇聚了东西百里范围内的涓涓细流,终成本地文化盛海。

     1969年,“百昌”之名如陶潜一样隐入了南山,把昔日的光辉都托给了淡香的菊花——罗洪中学。我有幸进入罗洪中学读书,且两进两出,在我的印象中,1991年前的它就是一个小院落,老式木房子,在走廊上随处可以遇到岁月的光影,青瓦漏下的斑点游移不定。走在楼板上有冬晨冻雪的嘎吱声,那横梁竖柱也多少有些腐蠹。可能是担心学生的安全,在政府的帮助下,1990年的时候便相约修葺,并在原地附近重建一栋砖瓦共三层的新房子。因为重建,罗洪中学所有班级便搬到了罗洪茶厂的楼上上课,厂房宽敞无隔间,就用农村晒谷子的帘子分割开来,上课的时候,几乎可以同时听到几个班级在上课,左边论语,右边英语的怪事经常发生,这原本是很值得怀念的光景,可惜当时我由于种种原因辍学了,后来再入学的时候已经到了1992年,这时罗洪中学已经焕然一新,先前的班级也悉数搬了回来,我们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教室,深刻体会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好处。

      在这个学校里,我收获了我生命中沉甸甸的师恩,更收获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知识。是时,罗洪中学的师资力量是十分雄厚的,颇有点民国时期北大的风格。吴雄魁老师自号望云山愚人,丹青妙手,如今望云山顶的天门寺就有他题的字,那真叫遒劲。晏旺贤老师,古文解读和快速作文自成一派,邹自豪老师教历史不苟言笑,颇为严肃,他们应该归于老学究类的。而薛礼贵老师、晏泽华老师、邹泽新老师、易枣玲等中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偏不倚,成熟而不迂腐,稳重而不失灵活。新生代力量已经略显雏形,例如教地理的刘楼,教英语的聂孟平,教生物的聂笃友,教音乐的聂卫煌老师,这些老师大都师范毕业,热血青年,极不安分,那时候校园音乐流行,他们闲暇时教了不少歌曲,诸于《东南西北风》《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小芳》之类的,使同学们爱慕有加,其中也差点就出现了琼瑶似的师生恋,他们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勃勃。后来我听说这些老师有大部分考上研究生离开了罗洪中学,幸事憾事?这种兼修并蓄兼容并包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崇拜的偶像,从而对各学科产生极浓厚的兴趣,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出色学生。我想这就是罗洪中学之所以风情万种原因之一。

     罗洪中学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有我的那些如今已经各奔东西的同窗,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我们懵懂无知的青春,肆无忌惮的友谊在罗洪中学70班尽情挥洒。邹建红、邹阳、伍特光、袁致远、曾昭闯、邹超君、邹红梅、罗飞萍、邹芳、邹赛金等等,那些我记得住名字的记不住名字的,那些现在仍在联络的和已经失去了联络的同窗,那些思之即来挥之却不去的影像显得如此弥足珍贵。我们半夜饿了爬起来熬花生粥喝,那是唇齿留香的美味,我们上望云山下罗洪水电站,那是我见过的最难忘的风景,我们在春溪河里游泳抓螃蟹,那是惬意而津津乐道的往事,我们午夜爬起来到河边古井里舀水喝,那是我尝的最畅快淋漓的甘冽。同学去我家钓鱼,半夜到小溪中抓岩蛙的情景,我仍十分留念。我们在朝花夕拾中怡然,在朗朗诵读中安然,在小桥流水中飘然,全未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远离母校,远离故土,远离那些可爱的人和事。我们全未想到,我们中的有些人将会再见,而有些人将永远不再见面。

     我从罗洪中学毕业到现在,恍惚中已有十几年光景。罗洪那个小镇的风情,这辈子在我心里光洁亮丽如新。每个人都会感恩故土,感恩自己的母校,感恩那些随年华流逝地恣意的青春。罗洪中学对我的所馈所赠,所给所予,我将永远感恩于心。而我对他的所索所取,所亏所欠,我将永远铭记于心,你所爱者,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所憎者,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或许,这就是我对罗洪中学一直以来的深情。

                          2011年5月7日于汇景小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4 收起 理由
随风而逝 + 54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8 09: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校园满是青春的印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0 2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溶于水,能体会母校生活并写出这样文章的,屈指可数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5 21:13 , Processed in 0.0933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