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年43岁的隆回县罗洪乡孟公中学校长罗益梅,自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来,扎根山区,诲人不倦,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山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先后20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15年来,年年获县嘉奖。2003年被评为邵阳市“农村教育突出贡献者”。今年教师节,他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小学校长”,受到省教育厅的隆重表彰。
扎根山区 满腔心血献教育
孟公中学地处隆回县的最西端,位于素有“隆回西藏高原”之称的偏僻小山村。这里条件艰苦,外边的教师来了又走了,而罗益梅在这里一干就是26个春秋,把自己的满腔心血献给这里的教育事业。1990年从武冈师范进修回来,很多人劝他不要回孟公了,县城的一些单位和部门也向他表达了请他去工作的诚意,而他想到山村的学校没有教师,山里的孩子更需要他,又毅然返回别人想方设法离开的这里。
从教以来,罗益梅就立志把满腔心血献给大山的孩子。教学上,他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高,26年来,任教班级科目的学生成绩考试、考评年年稳居全乡第一;教育上,他坚持爱生如子,眼里从来没有差生。刚到孟公中学任校长的那一年,学校有一个无人愿意接管的差班,他便主动当上了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邹志书,年龄最大,个子最高,惹事生非,令人头痛,老师们要求开除他。罗益梅找他谈心,多次家访,得知邹志书父亲坐牢,母亲改嫁,兄弟三人,他为老大。于是,罗益梅把他们兄弟三人接到自己家里,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们交学费,买文具用品。邹志书进步很快,考上了重点中学。据不完全统计,罗益梅从教来,帮助转化的同学达300人。
想方设法 确保孩子留得住
2000年,隆回推行“四制改革”,罗益梅当选为孟公完小校长,不久孟公中学与孟公完小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罗益梅又被任命为孟公中学校长。此时的孟公中学,办学条件差,学生每天跑三十华里山路读书。学生一个个转到外地学校去读书,人数剧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罗益梅在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他争取多方支持,学校全体教师勒紧皮带过日子,修筑围墙400余米,建学生宿舍15间,维修好厕所,新建起厨房,硬化了校门口的道路,购买了锅炉,添置了学生双层铁架床,新修学生洗澡堂,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罗益梅根据山区家长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照料的情况,动员全体老师,利用学校有限的条件,率先建起了“留守孩子之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山区经济条件差,家境困难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为此,罗益梅倾力帮助的同时,积极发动教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他工资不高,妻子没有工作,孩子正在上学,却先后资助学生生活费、学杂费达25000元以上,帮助100多名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其担任孟公中学校长期间,该校每年的困难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资助,学生巩固率连年达100%。目前,学生由原来的不到200人,增加到800余人。
以身作则 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工作中,罗益梅以身作则。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熄灯睡觉的人。整天围着学生忙来忙去,备课、上课、查堂、查寝。妻子两次住院手术,他都不在身边。父亲病危临终时,他却守在学校里。2006年6月,一场洪水冲垮了他们四间土砖房,毁了他的家。面对断壁残垣,妻子苦苦哀求他请一天假清理废墟,找一个暂住之所。他想到自己教的是毕业班,学生复习时间宝贵,只略作安排,又站到了讲台上。
孟公是个客车都不通的地方,信息闭塞。罗益梅利用假期,积极外出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理论,在学校自己带头上公开课,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带领全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针对学校一向实行“平均主义”影响工作积极性的问题,罗益梅对学校内部管理进行了改革,在全校实行了教师竞争上岗和课时绩效工资制的管理模式,制定了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课时量化标准,按教师课时多少和教学的质量好坏发放学校的福利待遇,形成了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在罗益梅的带领下,孟公中学全体教工扎实工作,学校各项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年年被评为县、乡先进,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由原来的全县倒数逐年上升,目前已跻身全县上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