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敬忠博士(汉族) 诗歌创作的土壤和源泉来自于生活和经历,而生活和经历本身还不是诗歌,要使生活和经历成为诗歌,需要诗人高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70后诗人李晃经历多样,情感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又酷爱当代诗歌,至今已沉潜于缪斯女神王国摸爬滚打了20余年,为当代中国诗坛奉献了很多厚重的作品,称得上70后诗人队伍的代表人物。更难能可贵的在于,李晃不是专业作家,从身份上说,他还在城市中打工,要为生计四处奔波。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守诗歌阵地,钟情缪斯女神,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有理由埋怨当代文坛世风日下了吗?我们有资格批评纯文学已经消亡了吗?诗人李晃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回答。 作为缪斯的钟情者和坚守者,李晃至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文论报》《湖南日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以及《诗刊》《诗选刊》《中国诗人》《北京文学》《延河》《雨花》《作品》《特区文学》《青年文学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新世纪文坛》等文学杂志发表诗歌、评论作品近千篇(首)。其诗歌入选《2000中国最佳心情诗选》《2001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抒情诗档案》《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深圳30年新诗选》《中国诗库2007》《2008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09-2010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等诗歌选集,其中《井冈翠竹》一诗被中央电视台三套“电视诗歌散文”栏目选播。有些诗作,获得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一些重要文学奖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李晃长期坚守诗歌创作的回报,也是诗歌创作质量不断提升的验证。 除此之外,身为70后诗人代表、中国打工诗歌奠基者的李晃主编民间诗报《深圳诗人》18年,发起创办并主编《繁星》《叫春》等,带动、培养了年轻的80后、90后诗人无数;他还主编出版了《湖南青年诗选》、《深圳青年诗选》、《深圳诗坛大检阅》等三部选本,让中国当代诗歌界为之瞩目。因他诗歌本身侠气冲天的缘故,赢得了“诗侠”的美誉。 “诗侠”李晃经过20多年的诗歌创作,在经过多次蜕变之后,已经形成了他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这是艺术创作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诗歌选材来看,李晃的诗几乎全部来自于个人的生活和经历。李晃家境贫寒,很早就离开了学校,为生存在社会上奔波劳累,饱尝人生酸甜苦辣,世态炎凉。这些人生经历转化为诗歌创作的主要材料,在诗歌中占据着主要的份量。按创作时间先后,李晃将诗歌结集为《绝唱》《湘西牧羊》《鹿回头》《深圳放牛》《饮马江南》等八部,每部诗集以时间先后,将那段时间的生活和经历如实地表现出来。《湘西牧羊》收集了大部分诗人早期创造的诗歌,那是本人家乡故土情景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深圳放牛》,最能再现诗人南下后艰辛的打工生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年轻人追梦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李晃作为寻梦者来到深圳,然而,深圳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遍地是黄金,到处是机会。没有文凭,没有背景,没有特长,要在深圳谋得一席之地,非常艰难。《我把家安在树上》:“我打工/我流浪/我把死亡挂在树上/我把爱人放在心上” 。《打工宣言》:“我出卖青春/但绝不出卖灵魂/我为无奈的生活流泪/但绝不会为蒙羞的黄金下跪”。这些就是打工生涯和痛苦心情的真实表达。 其次,艺术上,李晃诗歌采用传统诗歌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追求诗歌形式创新,力求把新诗文体形式美和语言美发展到新的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叙述和抒情风格。李晃早期诗歌,如果在艺术形式上显得比较稚嫩的话,那么在不断探求新诗形式的过程中,李晃诗歌艺术上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走向成熟了、自由了。应该说,新世纪以来,李晃诗歌把中国诗歌的格律、节奏、音韵与西方形式主义、意象主义、象征主义等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起来了。《痛别苏州》:“再回首/人间天堂景色幽/古城春色山清秀/小桥流水泛轻舟/园林美景不胜收/亭台楼阁相辉映/犹如人在画中游……”这是古典诗歌结构的创造性运用,既有严整的形式美,又有曲调般的韵律美。《江南雨巷》:“雨水中的青石板路亮晃晃/拨开雨帘,我挑着一担货物/走进悠长的江南雨巷/一把花伞遮着娇好的脸庞/美丽的江南女郎/她的头上可插有丁香?/她轻轻甩了一头秀发/回头对我嫣然一笑/俨然一抹灿烂的阳光”。这首诗,犹如戴望舒的另一首《雨巷》,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和通感、比喻修辞,将江南雨巷的意象诗意般呈现出来。“雨巷”意象,好像是清晰的,又是那么捉摸不定。为营造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格式,李晃很多诗作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创造技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蒙太奇手法就是李晃诗歌中比较常常借鉴的技巧。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技巧,以镜头的转换和变形,裁剪生活的逻辑格式,创造出不同于世界本来样式的艺术画面,实现令人惊秫、震撼的观审效果,你看《乘一片雪花回家》:“乘一片雪花回家/可以在村口等到二十年前的/妈说的那一句话/“崽啊,你回来啦……”//乘一片雪花回家/可以看见怀着春天的艾香/心里便有了温暖/“妻啊,我好冷啊……”//乘一片雪花回家/可以撞上脸若桃李的仁儿/嘟着小嘴巴/“哥啊,你可回来啦……”//乘一片雪花回家/爸啊,你默默地背过简单的行李/不说一句话/我就是这雪花/不知何时染白了你的/一头白发”这首诗,以“乘一片雪花”作喻,喻回家过春节的欢快场景。这些场景是几幅画面组建而成的,就像“蒙太奇”镜头,把母亲、妻子、娇妹、父亲盼亲人归来的期望与心绪拼嵌到这些镜头中了。这些镜头在时空上都是极有跳跃性的。另外,《黎明掠影》《江南丝竹》《黄果树大瀑布:我的自白》等很多诗作,都明显具有“蒙太奇”特点。 崇尚真理、追求真实、倾泻真情,是李晃诗歌艺术特质的第三个显著特点。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来说,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升华。但对于绝大部分艺术创作来说,生活真实不一定完全是作者的亲身体验,材料很可能是作者依据现存材料或可靠的文献进行整理获得的。与之不同,李晃诗歌的材料全部来自于他的亲身体验和生活实践,即他的打工经历和游历体验。而作为来自草根,一直从事蓝领劳动的民间诗人来说,是劳动的艰辛、生活的重压、奋斗的艰难、卑微的地位等等那些世事不平,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激发了呐喊的激情。因此,李晃的诗无一不是真实生活的再现和内心情感的流露,“怨”、“恨”、“哀”、“爱”等各种情愫萦绕在其诗歌的意境中。深圳打工的艰辛经历,加上当时的年轻气盛,李晃几乎以诗歌作为倾吐愤懑的形式了。《我要和深圳做爱》:“我活得不潇洒/我过得不自在/今夜的地王大夏/是我高高勃起的鸡巴”。《我去地狱的路上碰到阎王》:“我去地狱的路上碰到阎王/他说,我知道你是诗人李晃/你不会写马屁文章/你的骨子很坚强/你的正气在人世间/你还是赶快回阳/连地狱都不容我/我的灵魂将栖何方?”《我知道上帝给我打过Call机》:“诗始终添不饱饥饿的肚皮/人才市场里汹涌的人流/淹没了我浅浅的足迹/我知道昨天晚上/上帝给我打了回Call机/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你的人生有一丝转机/你的生命有点诗意/当晨曦透过玻璃/摇醒我时/方知是场梦呓”。这些倾诉,多么真实,无奈,强烈! 除打工诗,李晃写作了大量游历诗和亲情诗。这些诗,也极鲜明地体现了李晃对真实性的追求和体悟。倩丽宁静的田园风光、旖旎秀丽的城市圣景、声名远扬的名胜古迹、形形色色的人流人海、亲情友情爱情……在其诗歌中都得到真实的表现、描绘。李晃在这些诗中注入了自己真切的情感和爱。 李晃来自山野,带着泥土香,其诗总能从平民视野,草根立场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人情的关注。现实也许使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但诗超越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苦闷,给世界带来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情怀的时候,诗高贵了,人也高贵了。 “诗侠”李晃所坚守的审美原则,也正是源于真实高贵的人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