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建设新农村--记隆回县高坪镇堂下桥村村主任周易中
2007-03-21 信息来源:湖南农业信息网
4月28日,投资30多万元的隆回县高坪镇堂下桥村的“红星沙场”开工出沙。看着现代化的采沙设备从水中捞出一车车金黄色的河沙将会给全村带来一大笔收入,想着这个年年因沙堵而受涝灾的地方将逐渐疏通,刚到而立之年的村主任周易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堂下桥的广大村民则纷纷对着自己的村主任竖起大拇指,夸他多方招商引资,变废为宝使群众受益。
堂下桥村位于隆回北部的金凤山脚下,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曾号称“隆回首富村”。但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出现滑坡,村里财政陷入困境,负债达50余万元,全村的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一时怨声载道,意见纷纷。全村连续三年未交农业税,两年未交统筹款,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非常紧张。所有这些,已在村里干了两年秘书的周易中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尽管他也曾提出过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终因“乳臭未干”而被未置可否,让这个一心想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干出番事业的热血青年憋了一肚子气,但同时也憋足了一股子劲。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闪光”。2002年2月,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多次在处理村务中崭露头角的周易中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1900余张有效票,有1600余张选举他为堂下桥的村主任。周易中看到一双双期望的眼睛,事先准备好的一大堆话,变成了斩钉截铁的两句誓言:三年内完清债务,全村人均收入翻一番。
当上村主任的周易中,逐渐显露出他的农村基层工作才干。在村支书周江德的支持与配合下,他首先牵头处置了已闲置多年的村造纸厂等资产,筹集资金近10万元,偿还了部分村民的劳力劳资债务,稳定了群众的情绪。随后,又于2002年4月将承包出去的村桔子园收归村委会管理,当年便使每年连三万元承包金都难收回的桔子园创收18万余元,这一举措极大地振奋了全村的人心,大家从村干部的身上,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
周易中的举措,并未仅仅停留在上面两件事上,他深知只有把全村带动起来,堂下桥村才有希望。于是他又多方奔走,反复论证,在堂下桥村的十七、十八组组织村民开垦荒地,建起一个近300亩的以种植尾参、百合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并鼓励大家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栽植桔柑。仅此两项,这两个组的群众人均年增收近千元,有近20户种植大户年收入超万元。而组织劳务输出,鼓励村民外出经商,则更是周易中的得意之作。堂下桥村近3000人口,有500余人外出打工,100多人外出经商,每年从外面挣回来的钱,有四、五百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40%。
“要想富,先修路”。堂下桥村有1万多亩山地,山上的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但因为运输成本太高,许多有购材意向的老板都望而却步,眼看价值上百万的上千亩杉木林将错过最佳采伐期,大家的心中十分着急。“能不能采取以树修路的办法呢?”在村委会议上,周易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木材商出资,村里组织劳力,修一条贯穿全村南北的村级公路。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已经对村委会有了信心的群众无需动员,自觉地扛起锄头,跟着村干部涌向了工地。一米、十米、一千米……经过全村男女老少10个月的艰苦奋战,三条总投资70万元,总长10公里的村级公路终于修成。昔日的荒山野岭破天荒有了汽笛声,昔日封闭的山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斗转星移,寒暑交替。三年时间过去了,周易中没有让自己的村民失望:50余万元债务一举还清,并有了20万元的存款,村民年人均收入近2300多元,相当于1999年时的3倍。2003和2004年全村人均发放补贴55元,全村的合作医疗保险,80%由村里代缴,农网改造、学校改建、农田改造,大部分款项由村里支付,全村的经济走出了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而周易中杰出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自2002年以来,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2004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隆回县“优秀人大代表”,2005年被评为隆回县“防汛抗旱先进个人”,堂下桥村则从2002至2005年,连续被评为高坪镇的文明单位,特别是在2005年隆回县第6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周易中以近乎满票的高得票率再次当选为村主任:全体村民都希望他能带领大家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007-03-21 信息来源:湖南农业信息网 |